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五年级课文《白鹭》: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

为什么五年级课文《白鹭》让人念念不忘?

翻开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,《白鹭》这篇课文总能让人眼前一亮。作者郭沫若用诗一样的语言,把一只普通的白鹭写得灵动又优雅。它没有艳丽的羽毛,也不会唱歌,却由于“色素的配合,身段的大致,一切都很适宜”,成了“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篇课文的美好之处!

白鹭的美,美在“刚刚好”

课文开篇就说:“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。”为什么是“诗”而不是“画”或“歌”?由于白鹭的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——雪白的羽毛、流线型的身材、铁色的长嘴,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。作者甚至用“增其中一个分则嫌长,减其中一个分则嫌短”来形容,这不就像我们常说的“完美比例”吗?

对比白鹤、朱鹭这些更华丽的鸟,白鹭反而由于它的平凡显得特别。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?最打动人心的,往往是那些简单却和谐的事物。

三个画面,让白鹭“活”起来

课文最精妙的部分,是作者用三个场景把白鹭写“活”了:

1. 清水田里“钓鱼”:白鹭站在水田里,像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,安静又生动。

2. 树顶“望哨”:它独自站在小树顶端,摇摇晃晃却悠然自得,让人忍不住问:“它真的在放哨吗?”

3. 黄昏低飞:夕阳下白鹭掠过天空,成了乡村生活里的一份小确幸。

这些画面不需要复杂的描写,却能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白鹭的一举一动。

平凡中的美,才是高质量的

有人觉得白鹭“美中不足”是由于它不会唱歌,但作者反问:“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?”接着又否定说“歌太铿锵了”,认为白鹭更像一首散文诗——温柔、含蓄,却耐人寻味。

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:美不一定需要张扬。就像生活中,一句贴心的话、一个天然的微笑,往往比华丽的表演更打动人心。五年级课文《白鹭》教会孩子的,正是这种发现平凡之美的眼光。

小编归纳一下:读懂《白鹭》,读懂生活

这篇课文不仅是写鸟,更是写一种生活态度。它用细腻的观察和诗意的语言,让孩子感受到:美就在身边,关键是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。下次再看到白鹭,不妨学学作者,静静欣赏它的“精巧”与“适宜”——说不定,你也能写出一首自己的“散文诗”!

(小提示:想重温课文?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1课就是它哦!)


返回顶部